梦幻大九寨.自然篇 清晨,川西北的第一缕阳光带着点点晨露洒落在高原烟雾迷濛的雪山林海间,悠扬的牧歌穿过绵白的丝云在辽阔的天地间起起落落,肥硕的牛羊沉醉在牧草的芳香中时隐时现,这里,就是位于中国大西北腹地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阿坝大九寨国际旅游区便位于这片神奇的土地上。 这里的天最蓝,蓝得明净高远;这里的水最清,清得纤尘不染; 这里,是离太阳最近的地方。 据史料记载,亿万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汪洋,在距今大约200万年前,地球上引发了一场轰轰烈烈的造山运动,一块名叫冈瓦那的古大陆从远方飘来,与欧亚大陆猛烈相撞,在古特提斯海的咆哮声中,青藏高原横空出世,以8848米的高差睥睨天下,成为万人景仰的“地球第三级”。 造物主好像特别钟情于它东南缘的阿坝州,在这场惊天动地的造山运动中,它用出神入化的双手将世界上最为美丽的山川集中铺洒在这一地区,在它的精心雕琢下,这里成了山峰的博物馆、湖泊的展览厅、色彩的陈列室,孕育了拥有“世界自然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绿色环球21世纪成员”三项国际桂冠的“童话世界”九寨沟、“人间瑶池”黄龙;孕育了“东方圣山”四姑娘山;孕育了“动物活化石”大熊猫、“植物活化石”珙桐、珍稀矿物质铷;孕育了三江、草坡、毕棚沟等众多超凡脱俗的人间美景,是我国相同行政区划中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地区,成为集天地之大美于一身的风景帝国。
梦幻大九寨.人文篇 阿坝大九寨国际旅游区,这片神奇的土地,不仅孕育了奇异的大自然文明,而且孕育了奇异的民族风情。8.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近90万藏、羌、回、汉等多个民族。千百年来,各民族用勤劳的双手创造着灿烂的文明,形成了多姿多彩的“千里藏羌文化走廊”。 七世纪,中国的西部崛起了强悍的吐蕃王朝,以松赞干布为首的统治者垂涎于“天府之国”的千里沃野,急剧向东扩张,当他的将士们抵达川西北高原后,与当地的氐羌等诸多部落不断融合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藏族。巍然耸立在松潘县境内的古城墙就是这段历史的见证。松潘,古时又称松州,在交通极为落后的古代,中原统治者所需的战马和吐蕃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茶叶就是在这里互通有无的,起于都江堰的700里茶马古道就是在这里终止的。松潘,还是内地通往大西北的交通枢纽,是历代兵家拼死争夺的战略要津,大唐的君王和吐蕃的赞普们拉锯般争夺了近一个世纪,明清以致近代,都派重兵把守。今天,当我们站在巍峨的古城墙上漫步时,恍惚中,元世祖忽必烈远征大理的铁骑如潮水般滚滚而来,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豪迈气概留给后人多少的感慨。历史造就的英雄们就像这滔滔的岷江水滚滚东去,而古城墙却依然巍峨,依然繁华似锦,成为中华民族光辉历史的见证。 大自然,在把极为恶劣的生存环境带给地球第三级的主人之时,又同时赋予了它的主人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站在地球最高处、用双手触摸太阳的人们,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用高原特有的方式创造着高原特有的文明。 藏民族是一个剽悍的民族,他们的身上洋溢着勇猛和果敢,宽阔的草原铺就了他们宽广的胸怀,雪山的圣水滋养着他们嘹亮的歌喉,无处不在的神灵开启了他们智慧的头脑,他们信仰藏传佛教,创造了古老神秘的宗教文化。 苯波、宁玛、萨迦、噶举、觉囊、格鲁等各种教派在这里相互独立而又和谐共生,代表各个教派的庙宇如一颗颗光艳照人的明珠璀璨于大九寨的山山水水间。这些造型独特、灵光闪动的高大佛塔;这些披金戴银、光艳鲜活的活佛肉身;这些栩栩如生、拈花微笑的尊尊菩萨;这些卷帙浩繁的厚厚典籍;这些用酥油精制而成的一朵朵艳丽的奇葩,红的蕊、绿的叶,在他们灵巧的双手中俏然开放,金碧辉煌的大雄宝殿内,流动着永不消逝的春光!
藏地石刻 这里是地处川西北阿坝高原上的一座古老的藏传佛教寺庙,伴随着清晨的钟声,僧人们开始了一天的功课。虔诚的信徒走进长长的转经廊,他们推动所有的经筒,祈望用今生的善念换得来世的福报。 趁着颂经的间隙,一位名叫克拉的年迈老人默默地走出了转经房,绕过林立的佛塔,他来到了这座高大的石墙面前。他深情地凝望,反复地察看,细细地抚摸,眼里满含着慈爱与热泪,激动之时,他高声地吟诵起来。原来,这座巨大的石墙不是用普通的石块累积而成的,而是一张张刻满了藏文的石板。岁月的风雨侵蚀了它的容颜,有的已经风化,有的已经模糊,有的已经残破,但那遒劲有力、飘逸灵动的字迹仍然让人怦然心动,它有一个响亮的名字——《大藏经》。 藏文大藏经《甘珠尔》和《丹珠尔》是佛说部和注释部两大经典的总和,是闻名世界的藏文佛学丛书,也是藏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甘珠尔》和《丹珠尔》是在公元8世纪从梵文翻译成藏文,在历代有识之士抄写、整理、编目的基础上,于公元1312年把佛说部和注释部分开编纂而成的。按德格版的分类,《甘珠尔》有103函、《丹珠尔》有213函,内容涉及佛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学、工艺学、天文历算学、医药等,是涵盖十大明学的集成译著。因此,《甘珠尔》和《丹珠尔》不仅是重要的佛学典籍,也是研究藏族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料之一。要把如此卷帙浩繁的经卷典籍全部镌刻在石头之上而得以永久保存,是何等浩大而艰辛的工程!是什么人有洞穿时空的锐利眼光,策划了如此内容丰富、规模宏大的石刻经墙?
土司风云 【主持人】土司是封建中央王朝为加强和巩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而采取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自元代在中国正式形成以来,一直延续了600多年。在这600多年的漫长历史中,一个个经中央王朝册封但却拥有相当自治权利的土司们在各自的领地内发号司令,行使着至高无上的权利,演绎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间大戏,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掀起滔天巨浪。今天,让我们走进川西北阿坝地区,去重温这段风云变幻的沧桑历史。 【解说】今天,当我们沿着岷江和大渡河流域一路西行,在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之中,偶尔会有一座座或完整、或残破的石头建筑映入眼帘,在清风的吹拂下散发着历史的芬芳,这些雄浑古朴的建筑就是曾经辉煌一时的土司官寨。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 龚荫】“土”就是指边疆地区少数民族首领,“司”就是官府、官司,土司制度叫衙门,土司制度就是封建王朝任命边疆少数民族的民族首领为世袭官职,这个叫土司制度。 【解说】被册封之后的土司都有相应的职衔和品位。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 龚荫】“土司”是统称,“土司”实际上要分文职、武职。文职呢,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武职呢土宣慰司、土宣抚司,明朝时候还设了一个招讨司,就是四川的,其他地方没有。再是安抚司,长官司,这是司,统称的“土司”。不管是宣慰司也好,宣抚司也好,安抚司也好,长官司也好,这个它是直接属于中央王朝管,土司之间是不隶属的。 【解说】世袭制下的土司除了对中央王朝要尽输诚纳贡和派遣土兵的义务之外,在自己的辖区内,俨然就是一个“国王”,掌握着政治、经济、军事大权,对百姓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利。 【解说】在元、明、清时期,四川藏族地区曾比较普遍地设置了“土司”,清代以后尽管多次推行“改土归流”,但多数土司却未能废掉,成为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中保存“土司”较多的地区之一。 【西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教授 龚荫】今天的阿坝州,现在叫阿坝州,清代这个实际上是叫茂州,那个时候的土司都还有50几家,大的有瓦寺,瓦寺是宣慰司,其他的呢越小一点的有几个长官司,还有大家知道的卓克基啊,松岗啊,党坝啊,这些等等嘛,好像这个都还在,好像这个岳西,岳西是长官司,还有稍大一点的,就是现在的茂汶那边的,这叫长宁安抚司,南边的就是岳西长官司。 【解说】“山高皇帝远”,千百年来,这些高高在上、独具个性的土司们各自为政,在自己近乎半独立的领地内发号司令,扮演着“土皇帝”的角色。各土司之间为扩大势力,时而联合,时而厮杀,械斗不断,然而,在维护国家统一、共同抵御外敌的认识上却达到了空前的统一。现存于汶川县三江乡的一个名叫刘正祥的墓碑上,还清楚地镌刻着第十九世瓦寺土司派兵抗击廓尔喀入侵西藏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后 记 聆听古老阿坝的历史足音 ——写在《聆听阿坝》出版发行之际 阿坝,这片古老而又年轻的土地,总是令人意醉神迷,流连忘返。身为记者,我有幸走遍了它 8 万多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它的每一寸肌肤,每一条血脉,每一根筋骨,每一个表情在任何时候都会历历在目。 阿坝实在太美,乃至于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语来形容,于是,我选择了聆听。在无数个春花秋月的轮回四季,常常收拾行囊作一次不算太远的远行,静静聆听九寨的水、黄龙的池、四姑娘的山以及大草原上花开的声音。在这片集天地之大美于一身的“风景帝国”里,或许,游人们看到的,是天下最美的水,最艳的池,最俊的山,最烂漫的草原,而我,却听到了“帝国”华美的外表之下,那一曲曲荡人心魄的畅快笙箫,演绎着自然之美、生态之美、和谐之美的宏大交响。 伫立在狭长的“藏羌走廊”上,那悠远的法号、喃喃的经声、苍凉的笛音,仿佛是从遥远的宇宙飘来,使人深深地沉醉其中。或许,游人们看到的,是辉煌的庙宇,飞扬的经幡,鲜亮的民居,缤纷的服饰,高耸的石碉,而我,却听到了高原民族“依山居止、累石为室”,“筚路蓝缕、胼手胝足”,而后“连臂牵手、踏歌起舞”的生活之音。 举手投足间,文明的燧火就这样一路燃烧,勇往直前,铸就成今天底蕴深厚、独具魅力的藏羌文明。 喜欢高原纷纷扬扬的大雪,在凛冽的日子里,它把大地装点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蓬勃景象,带给人们多少惊喜,多少绚丽。我曾无数次在暗夜里推开窗,看朵朵雪花优雅地从空中飘落,像一个个白色的精灵,展示着婀娜的舞姿。一阵寒风吹来,它们便呼啸着上下翻飞,演绎成冬日洋洋洒洒的银色浪漫。雪夜里,几千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不停闪现,那天翻地覆的民主改革,史无前例的改革开放, 一夜成真的千年梦想,气壮山河的灾后重建,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谱写成一篇篇荡气回肠的“锦绣华章”,惊涛般回响在我的耳畔,它们,在旗帜和道路的引领之下,炼尽黄沙,锻造出美丽阿坝钟灵毓秀的旷世风华。 花开花落,岁月流转,这些因为纪录阿坝而产生的文字,就这样在我的书桌上慢慢堆积,它们或青涩、或成熟,一路解读,一路前行,在 23 年漫长的职业生涯中绽放着或清冷、或绚烂的光芒。前些日子,一场大雪覆盖了高原,纷飞的雪花悄悄地落进书房,濡湿了这些文字,它们好像在提醒我,这是一个媒体人对美丽阿坝的另类解读。于是,我轻轻地把它们抱起,掸去文稿上的些许灰尘,然后送到了出版社。 有人说,“触动心弦的故事在有月亮的晚上聆听,更能让人感动,那种感动是触及灵魂深处、无孔不入的。”阿坝的故事异彩纷呈,阿坝的故事扣人心弦,阿坝的故事引人入胜,惟愿我这本浅浅的文集,能陪伴每一位热爱雪山草地的人们,在寂静的夜晚,聆听古老阿坝攻坚破难、杨帆奋进的历史足音。 最后,要特别感谢曾经与我共同策划、摄制了这些纪录片的各级领导和同事;特别感谢为《聆听阿坝》作序并对部分解说词进行修正的世界申遗专家、国家科普作家张善云先生,阿坝州编译局局长尕让他先生,阿坝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副主任罗平先生;特别感谢为《聆听阿坝》的出版提供了大量图片、题写支持的各位摄影艺术家、书法家,正是你们的鼎力支持,使阿坝的肖像更加光艳鲜活,生动靓丽。
|